1.让我看的更戚戚焉的,是女儿的转变
《出走的决心》是以苏敏阿姨的经历为基础改编的电影。虽然苏敏阿姨的故事好像大家已经很耳熟能详了,但还是简单解释一下(知道的可以直接条过下面两个自然段):
这是一个关于“女性找到自我”的故事:一位在家暴和无望的婚姻中挣扎多年的底层劳动女性苏敏,突然有一天下定决心要通过开车全国自驾游摆脱一潭死水的生活,于是开着自己打工挣的polo车从河南郑州上路了。
从2020年开始,她一口气在外面自驾了整整2年多——当时还在疫情,天知道她克服了多么大的困难。她玩得很开心,找到了久违的自由和自我,并在网络上成了大家羡慕和钦佩的对象,毕竟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行动力,《纽约时报》报道称她为一名“无所畏惧的公路旅行者”。
《出走的决心》于2024年9月上映,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光影谷得分9.0)和不错的票房(1.23亿)。
我看完后,觉得电影最大的优势并不在其技巧性,而在于这是少有的,把中国女性噩梦般的婚姻质量,和遭受母职惩罚全过程都细细掰开了说的片子。
这个题材的稀缺性,以及女性主创团队对这份苦难高度共情的,细腻深入的观察,才是最大的亮点。
题材和细腻度不仅成就了咏梅老师,也成就了姜武老师。女主李红不见得是中国现代影视上第一个出走的女主角,但她的丈夫孙大勇,则几乎是21世纪以来,被描述的最到位的中式狗屎爹之一,可与苏大强比肩。
当然,更多人是感叹这个片子还是拍保守了,自己的爹或丈夫去本色演出会比他强十倍。
其实我们都知道,孙大勇这个爹已经是被高度美化了的,按照咱这儿的普遍情况,这种男人一般还要加上打老婆孩子,出轨,赌博欠一屁股债让老婆还等现代低质量男性必备技能。
就是因为天天看天天接触的,虽然这种细腻的描写在荧幕上几乎是第一次出现,但也已经震动不到我了,早就脱敏了,story of my life 而已。倒是好多年轻朋友说,看完被孙大勇吓得冷汗连连,进而对婚姻和亲密关系有了更多的的思考。
我看得最戚戚然,甚至有点冷汗连连的不是孙大勇,而是他们的女儿,孙晓雪的态度转变过程。
相对于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屎爹,我觉得这个片子更大的勇敢,是它几乎是21世纪后我国银幕上第一次描述这种矛盾的,“差点滑向深渊的女儿”:
是的,她几乎差一脚就要滑向吃母亲的深渊了。
明明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女儿是最支持母亲的人:
她还没成年就看出了母亲的不快乐,鼓励她离婚;
她在父亲欺压母亲时,无数次挺身而出帮助和保护母亲;
甚至连母亲的那辆车,都是她和老公掏的腰包,添了些首付才买的。
而且相对于母亲,更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女权意识明显要要进步成熟很多:
她知道母亲辛苦,母亲有自己的权益但从未拿到;
她也知道不能被架空,自己必须要有事业作为基础;
她知道在面试时问女员工的婚育状态和生育计划是违法的;
她甚至能在老公说“母亲最伟大”的肉麻话时,冷笑着反驳“说这些话就是为了绑架我吧”。
这么一个爱着母亲,理解母亲,思想更先进的女儿,怎么会走向吃母亲的方向呢?
因为形势比人强。
一旦生活的无数重压,特别是那些针对女性的结构性陷阱,比如母职惩罚,职场天花板,就业歧视等,一起压到她身上时,她会突然发现: 吃母亲居然是一条最顺滑舒适的路。
自己因为女性身份遭受到的一切暴击,如果自己不能一一克服,似乎都可以转移到母亲身上,由母亲代为承受:
就业单位不准育龄女性请假?——那这位育龄女性的妈就要多遭点罪,包下所有带外孙的工作;
爹是一滩烂泥,老公是个遇到问题开溜的软脚蟹,他们打死不愿意带孩子,或是提升自己带孩子的水平?——那就还是妈顶上吧。
反正妈顶了一辈子了,她早就习惯这种设置了。
其实,甚至在李红的狗屎丈夫孙大勇身上,都能看到隐隐的这条逐渐堕落的线。
日子好矛盾少时,谁都愿意给身边的人做点好事,给自己贴点金。那么抠的一男的,早年也愿意花80块钱给老婆买个带穿衣镜的柜子。
但等生活的重压,什么失业,什么体制改革,什么老家亲戚的帮扶,这些一层层袭来,让本来能力就很拉胯的他越来越喘不上气。
他也会很快发现,在外面当一条狗,回家再把老婆当一条狗,剥削她的家务付出,对她转嫁自己的精神压力,是这操蛋日子里最舒坦解压,性价比最高的生活方式。
世界是个叠床架屋的丛林,每一层都在朝下面传递压力,但所有层面的压力,最终都压到了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上——而在这个家庭里,最底层就是没有学历,收入低,被剥削了几十年,早已默默认命的母亲李红。
她那上过大学,更年轻的女儿,脱离了家庭地位最低的身份, 而对她来说,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在上面的压力袭来时,她是稍微向人性的弱点低下头,滑向那个向下压榨母亲的深渊,还是稍微向人性的弱点说个no,走向那个向上拷问强权者的阶梯。
人只要向人性弱点低了头,下一步无可避免地就是走向道德上的堕落,对他人的苦难别过脸去——哪怕这个他人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而道德一旦堕落,为了自洽就会找很多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孙大勇就完成了这个过程,他坚称自己对妻子的一切虐待,是妻子自找的,因为“我明事理,她不明事理”。
剥削欺压他人的口径建设完,就要去建设制度,彻底地把自己的行为从法理上合法化,然后彻底把弱者钉死在最底层,让她们不得动弹不敢反抗——男权社会,就是这么一步步地建设起来的。
电影里,孙晓雪那十分危险的堕落之路,已经走到了快要和她爹合谋的地步。
片子一开头,自己从不出力却永远使唤老婆的孙大勇,拼命阻止李红出门参加同学会,理由是“女儿快生了你还到处跑”。
反而是怀孕的女儿劝母亲放心大胆地出去参加同学会,只要在自己预产期之前回来就行——其实到这步,就已经有点危险,因为她默认自己的月子一定是母亲来照顾。但整体来说她还是支持母亲的。
而经过了一系列反抗无力的挣扎,她也向男权小低了下头,把育儿工作彻底外包了给母亲,因为她已经默认爹和丈夫带不好孩子,也就是说,她失去了和他们长期硬刚翻脸的耐心和勇气。
她也开始用那一套万年不变的谎言来给母亲画大饼,什么“等XXX了你就可以放心出去玩了”。
通过剥削自己的母亲,她终于腾出更多时间来工作,得到了晋升。
对现状满意的她,和对现状更满意的丈夫和爹,三个人坐在一起推杯换盏。母亲则完全在镜头之外了。
而她母亲李红,也是在这一刻打破了对家庭的全部幻想:
她的女儿也在逐渐靠近对面的那个阵营而不是自己,他们仨才是利益上的一路,而自己完全是另一种角色:被剥削者。
这个真相促使了李红在当夜就彻底出走了,女儿的变化是最重要的推动。
片中的故事停止在李红离家后和女儿的对话上。
女儿向母亲道了歉,并表示女婿换了下工作的方向,增加了育儿时间。看起来女儿还是没有彻底朝那个深渊滑下去,及时刹车,知道该向上拷问男人的责任了。
但从画面来看,母亲已经奔向了广阔的山河大海,女儿继续被困在了拥挤狭小的家里,她也许还在重复某种悲剧中出不来。这是个有点模糊不清的结局,她们母女是如此相似,又是如此不似。
这一家三代女性,都在不同阶段遇到过这种是否要剥削另一个女性的选择:
外婆是母亲结婚时唯一一个给她买东西的人,但她劝自己的女儿忍受自己儿子的剥削,不要打官司。
女儿是最支持母亲的人,但在面对巨大的育儿成本时,会不由自主地把担子朝母亲那边推。
女主李红没有剥削过家中任何一位其他女性,她的手是干净的。但我们知道,在现实中更复杂的情况下,一个家族的女性最后经常谁的手都不干净,她们同时成了施害者和受害者。
也就是说,她们背叛了曾经的自己,成了自己曾经最不想的当的人,就像孙晓雪差一点就要和自己都看不起,甚至厌恶的的爹站一个阵营一样——老话的多年媳妇熬成婆,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到最后,饱受摧残的媳妇总会发现,为虎作伥是最舒服的一条路。这条路以人性弱点做基石,极少有人不它的诱惑——只要你愿意低那一下头。
但正是因为那一下低头就是无尽的堕落,所以,所有女性啊!
不要向人性弱点低头,
不要滑向那个舒服的深渊,
不要融入那个看似温和的良夜,
不要迈入那扇看似宽阔的大门,
不要背叛自己的命运共同体,
不要背叛自己。
要向上咆哮。
要咆哮,要咆哮,要咆哮。
对着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男权,不停地咆哮。
2.片中的女婿,真的比岳父更好吗?
片中有两个丈夫,母亲李梅的丈夫孙大勇,和女儿孙晓雪的丈夫徐晓阳(他俩名字对仗,太阳融化雪,有点女的被男的克住的意思)。
从表像层上看,翁婿俩差距很大,几乎所有孙大勇在唱红脸的地方,徐晓阳都在唱白脸——这种安排绝不是无心的。
导致很多人看完电影居然喜欢上了这个女婿!因为“比他岳父好多了”。
但前面说了,着力表现翁婿间的对比,真的是想褒奖徐晓阳这个角色,展示年轻一辈的男性已经相对于上一辈男性有很大进步了吗?
主创团队没那么乐观。
事实上,第二代的妻子孙晓雪那么勇敢刚强,在最后依然困在一个暧昧不清的处境里,同样的,看似开明的第二代丈夫徐晓阳,也没有完全脱离他的思想枷锁。
给老婆买衣服的那一段可谓典中典,直接把徐晓阳这种男人的画皮给扯下来了。
打着疼老婆,爱老婆的名义给老婆买次衣服,但买的是“给妈妈穿的,材料对宝宝好的家居服”。老婆当场喷回去:你给我买的是育儿工作的工作服。
就像这个衣服名义是爱其实是工作服一样,在过去很多年,每次到妇女节,给女性们发的那些洗洁精,洗衣液等,名义上是“妇女节关爱礼品”,实际是“持家工作物料”,“伺候男人工作物料”。
甚至有洗洁精的广告是“给妈妈买不伤手的洗洁精就是对妈妈的爱”,广告上一对父子模特,露出一种上肢残疾打死不会洗碗的温馨微笑。
客观说,徐晓阳这个女婿,是不是表现上比岳父好多了?是。
但是朋友,为什么一定要加上“相比于岳父来说”这个前缀? 没有岳父在旁边做陪衬,他的这个好久立不起来是不是?
旁边必须要坨屎,自己才能像个人,这样的好老公,是不是可以叫氛围感好老公?
说到底,这不是就小学时父母跟你说了几十万遍的“不要跟烂的比,你要跟好的比”的道理吗?
何况他和那个拿来陪衬他的岳父,差距真的有那么大吗?有没有可能,他们只是同一水平的男的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母亲李红在她年轻时面对的长征,是在一个“未婚女性彻底失权”的世界里,找到一点点为数不多的自由。
从她的经历来看,一个未婚女性在那个时代任何追求自由的道路,都是被彻底堵死的:
未成年女性想通过受高等教育离开原生家庭,却被爹强行办了退学,必须做份工作成为养弟弟的血包;
工作了,不结婚厂里就不分房,就要永远在原生家庭当这个血包。
她必须和一个男人结婚,把自己的所有权从父权下的原始爹,过渡到新爹也就是丈夫那里,才能合法合理离开。
今天我们知道这种过渡,经常只是从地狱甲换到地狱乙,从养弟弟变成了养丈夫,但在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最正常的路。
王小波90年代初写的《我的阴阳两界》里,在北京医院里任职的高知女性,尚且都要为了分房子结婚,何况那个年月更底层的女性?李红做的是当时绝大部分女性做的选择。
而且她选择的丈夫孙大勇,在当时,怎么就不算一个放在男人堆里还过得去的中位数?
从2024年回头看,自然觉得孙大勇是一坨翔。但在当年,他有稳定的工作,有省会城市的户口,和单位分的小房子,这些条件在当时算得上还可以了。
而他的毛病,比如丝毫不尊重老婆人格,好面子,不参与家务工作,在他那一代的男人里,只是普遍的,位于中游的毛病。
只说说每一代人除了有自己的长征,也有自己这一代的翔。 你再往上面数一代,那会儿没把老婆的腿打断,荒年了没让老婆出去卖,就已经是好老公了。
也就是说,孙大勇相对于他那个私下给成绩很好的女儿办退学,阻止她高考,让她当血包养弟弟的岳父,其实也有进步的,他让女儿受了高等教育,对女儿还算有感情。
孙大勇相对于他岳父的“进步”,是不是也和徐晓阳相对于他的“进步”一样?女婿徐晓阳放在这个时代的年轻男人里,也是同样水平。
到今天这个时代,你观察下你周围男同事,至少在公共场合,其实比较难再找到孙大勇这样的直接外露,毫不掩饰其厌女思想的人了。
大凡是个体面人,在内在外都很难说出“女的就该在家带孩子”之类的话了,人家也跟上事业爱情双峰2.0大女主的审美了,老婆必须得有事业,得能挣钱(但不能挣得比自己多),表面上看着还挺支持老婆事业呢,但一问谁请假在家带孩子多,就立刻露馅了。
徐晓阳这样的男人,更像我们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那种,看着很正常甚至还可以,迷惑性很强。
他们看着对老婆言听计从,甚至还有点粑耳朵,但那不过是因为以他的条件在两性市场上配不上这样的老婆罢了(婚礼时岳父就嫌弃过他的家境),但一涉及到生育和养育这两项成本最大的事情,他默认更多还是老婆的事——老婆要真没空,那也是老婆娘家的事,岳母的事。
别说心安理得让岳母带孩子了,他甚至连自己都到岳母家蹭吃蹭喝上了。但因为嘴甜态度好,剥削的本质被其乐融融给掩盖了。
同样,现在体面人也都知道在公共场合说几句母亲最伟大,母亲最辛苦,要对妈妈好一点,甚至愿意和老婆出钱一起给岳母买车(在他不缺钱,钱对他不是个考验的时候),但是对岳母多年来遭受的苦难,他也就是默默旁观,无非岳父开始摔盆砸碗时拉一下,说些“都少说两句”之类的拉偏架的话。
就这个人,你看他谁也不得罪,成本不高的时候,他可太乐于说两句好话,做个好人了;
但需要见成本的时候,孩子就给老婆带,请假是老婆的事,损害的是老婆的职业生涯;
需要硬刚,需要冲突(比如给岳母买的新车,却被岳父抢了钥匙)时,他更是就事不关己地溜边了,就得勇猛坚强的老婆上去了。
电影的短评里,有几个针对这个角色的,说的特别好:
“我觉得张本煜的角色其实更有意思啊!表面上情绪稳定、对老婆好,但从潜意识里流露出来的观念还是时不时透露出传统固化观念和自私伪善的一面…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姜武的角色所塑造的那种上一代男性形象已经不是我所恐惧警醒的,我觉得张本煜的角色才是现如今女性朋友们要继续擦眼睛看看清楚的类型。”
“张本煜饰演的徐晓阳着墨不多,但我觉得导演塑造的特别好,很典型很有迷惑性,他看似开明,听老婆话,和岳父岳母的关系也融洽,但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就暴露了潜意识里根植在内心对女人的刻板印象,觉得照顾孩子是女人的本分,在这个基础上才关心一下妻子,但他从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妻子的立场上考虑过她的生活、要面临的风险和未来。”
时代不同了,给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时俱进了,小农时代能包小脚能下崽带娃就行,今天现在还得事业家庭双丰收2.0大女主,没有事业的娇妻被人嘲笑,没有婚姻的剩女也被人嘲笑。
但是教育给女性们好老公的标准,又是万年不变的低,底层翻来覆去还是“不出轨,不打老婆”就算基本过关了。
往上一点的,只要满足社会中位数的水平,能够在和拉垫背的爸爸或是岳父相比时,体现出一点差异化的“进步”,就可以算不错的老公,会被一些人喜欢和称道了—— 然而10年20年后,他们的女儿依然会不解又嫌弃地问妈妈:“你当初怎么就找个了我爸这样的人?”
说来也巧,看电影的那几天,正逢网络上的“八个瑞士卷”事件。真是一个“每一代女人都有自己的屎老公”的更直接的例子。
不管这个视频是不是摆拍,你我心知肚明,很多女性,尤其是全职妈妈,其实就是过着这种在自己家里吃两口好的都要被拷问资格的生活。
而如果你一较真跟他发怒,他还会说这就是个玩笑,这就是说说而已,不要往心里去。
今天越来越多女性,不用再像自己母亲那辈一样,要面对丈夫频繁的拳头和出轨。但这并非男性素质突然有了个跃迁性的提升,更多是社会变迁下,女性自己的地位提升的结果:
现在大部分女的也挣钱了,相当多人挣的不比老公少,老公空有一颗帝王心,实际上也知道不能在家以传统形式称王称霸了。
但他有别的见缝插针的办法,比如动不动就给你上眼药,两个瑞士卷就能judge你没当个好妈妈,或者像剧中的孙大勇那样,动不动就对老婆言语敲打。
最后这些煤气灯和服从性测试,密不透风地扎在你生活的每个角落里。这种生活,怎么就不算另一种地狱呢?
每一代女人都有自己面对的结构性陷阱。 是时候改掉“不断提升自己却对男的一直怀着低要求”的习惯的时候了。
3.年末的《出走的决心》相对于年初的《热辣滚烫》,又有哪些进步,以及哪些遗憾?
今年春节,贾玲的《热辣滚烫》作为春节档女性电影的代表,获得了极佳的票房和口碑。
《出走的决心》在中秋档上映,成本和声势都小很多,也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喜剧,但票房和口碑相对于成本来说,已经算是很出色。
年初时,我做了一期关于《热辣滚烫》的播客,谈到了《热辣滚烫》虽然不能算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和贾玲以前的作品相比,却是极大的进步:
她抛弃了那个男权社会里喜闻乐见的“笨笨的胖女孩”形象——这个形象对她之前的谐星生涯是帮助巨大的——而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向男权社会展露她的野心。她减肥健身不是为了A4腰直角肩,而是为了练出一身腱子肉来打拳。这种危险的力量感是让男权社会感到战栗的。
当然,在这个非常先进的内核之外,《热辣滚烫》依然有一些细节相对平庸。
比如乐莹之前为什么过上了这种一盘散沙的生活,似乎没有给出社会层面或家庭层面的解释,一切似乎只是她个人“懒”了;
一个大体重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歧视和痛苦,在电影中展示也比较少,似乎乐莹本身的死气沉沉就是最大的痛苦。
同时,处心积虑暗算乐莹的表妹,抢她男朋友的塑料闺蜜,大喇喇把姐姐的房产转走的妹妹等人,属于厌女文化中常见的恶毒女配,算是上一个时代审美的遗毒了。
播客里也说了,这些不那么先进的点,未尝不是一个春节档电影要考虑民众认知基准线的结果。在一个充满厌女文化,以欣赏恶毒女配掐架为乐的地方,一个国民喜剧就算在概念上突破很大,也很难在细节层面做全方位的提升。
《出走的决心》因为不是面对合家欢市场,不在春节档上映,所以在很多细节上,反而能展现出更多让男权社会不安的钢针。
最大的一根钢针就是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女性在家庭中受到的密不透风的压迫和剥削。前面也说了,这可能是21世纪后,已经全面娱乐化的中国大银幕上的第一次尝试。
它是如此冰冷犀利,让很多习惯掩耳盗铃的人应激一般不爽起来。
这种应激和掩耳盗铃,被一些人包装在了对电影技术和手法的皮下,阳奉阴违地说了出来,比如下面这条在光影谷电影短评区出现的高赞二星评论,就认为这部电影对女性的苦难表现得太多,太具体了:

这种言论,无法不让人想到之前在脱口秀大会上的类似画面:
一位作为嘉宾的女演员A,点评另一位在脱口秀中讲了自己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情况的脱口秀女演员B,A说B的表演“不要老是表现女性苦难,要多讲女性怎么站起来走出来”。
不是说女性走出来的画面不重要,而是没有家庭里的苦难作为根基,她都根本不需要破天荒地走出来。她的出走和勇敢,是开在苦难根基上的璀璨花朵。还有很多人,眼里只想有莲花,却坚决不承认莲花下面是泥沼。更不承认还有很多女性成不了莲花,她们被永远地困在泥沼里了。
我们需要《出走的决心》这样的电影,我们需要更多的钢针,提醒大家泥沼从未消失,戳得那些掩耳盗铃的人跳一跳。
同时,《出走的决心》里对女性之间的复杂的互助,也表现得更细腻自然。
这个剧里没有恶毒女配。剧中女性们作为命运共同体,母亲和女儿,同学和同学,同事和同事之间,都尽力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掩护:
女儿和母亲一直是彼此最坚强的后盾,她们互相支撑着,躲过这个男权家庭里的重重风暴;
同事们从未像丈夫那样,嘲笑过李红的梦想。一位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的同事,在退休后却发现自己困在母职惩罚中后,依然不忘提醒李红要尽早出走;
同学们为了李红的到来,重启了几年才办一次的同学会。
这并不是说,她们之间的互助,就像田园牧歌那般纯净美好。《出走的决心》最出色的,就是拍出了女儿孙晓雪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她像母亲一样倔强自强,她支持母亲倔强自强,但她也像宿命一样和条件不怎么样的男人结了婚,她最后也被困在母职惩罚中了,她甚至差一点就滑向了吃母亲的深渊,但她最后悬崖勒马了。
她不完美,但她绝不是恶毒女配。她只是一个复杂的,普通的人。她的困境和摇摆,美好和阴暗,都是我们每个女人生活的常态。
就以上两点来说,《出走的决心》在对女性困境和群像的描绘上,相对于《热辣滚烫》是有更大的进步的。
但这绝不是要拉踩哪方,一定要分出个高下。
两部女性题材的电影,其立意,主题,风格,观众群体,项目目标,档期等诸多因素,都几乎完全不同,是不能做简单类比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女性为主的创作团队,在这个市场上是多么的稀缺!
她们没有先发优势,还要面对各种天花板,我们应该更多看到她们的进步,知道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给她们更多的鼓励,而不是犯一个男权社会里最常见的错:“女性要做到200%甚至500%,才配得到80%的赞赏。”
最后说下片中我觉得比较遗憾的点。也是电影最应该交代的点:
李红她最后离婚成功了吗?
电影最终结尾(同时也是开头)于李红离家两个多月后。在她离家这么长时间后,丈夫对她不闻不问,唯一一次电话她,是说“你用我的 ETC卡 ,花了80块钱”。她走到山坡边上,扔掉了这个无情无义之人的卡。
很多人觉得这代表了她和丈夫的彻底切割,我不认为。
你说她之前对丈夫有经济依赖,现在扔掉卡,还有切割意义,但她之前花的也是自己的钱。这个丢卡的行为,很难说算一篇文章好的豹尾。
还有人说离不离也没什么关系,她现在不是已经走出来了吗?再也不回去就是了啊,永远不回去,两个人彻底没关系了,不行吗?
大家实在太小看婚姻关系对人的约束力了。别的不说,只说很小一点:
结婚之后,所有收入都算夫妻双方共同财产。而同理,所有债务也是夫妻双方共同担负。
如果孙大勇愿意,觉得老婆现在挣钱多了,于是开始吃喝嫖赌,乱投资,最后欠了一屁股债。在当前法律下,如果李红不能完全证明自己对这些债务不知情,那就还要一起还。 也就是说,孙大勇只要靠乱花钱乱撒钱,就能把李红拖回来。
当然,孙大勇完全不用这么冒险。因为还有对他来说更省力的办法:他都什么都不用做,理论上讲,李红在全国自驾游期间的所有直播打赏收入,包括电影使用她的经历的改编费用,都是婚后财产,理论上孙大勇都可以切割。
这是一个非常讽刺的悖论: 李红是因为受不了孙大勇的虐待才离家出走的,而她出走后反而每一天都还在帮孙大勇挣钱。
这就是婚姻和法律的约束力。
只要她一天还在这段婚姻中,她就逃不脱和一个已经完全没有感情,人品还很恶劣的人共财产共债务,这等于把自己绑在定时炸弹上。
这个婚一天不离,说到底她还是在监狱里,只是出去放风了。 这就不是“出走的决心”,仅仅是放风的决心 ——别忘了,放风期间还在给男的挣钱呢。
我们都知道,和一个已经没有感情,人品也差的人彻底完成切割,才是李红的最佳出路,也是这类女性的最佳出路,如果她做了,银幕下所有人都会为她欢呼的。
但我们今天的大银幕,目前似乎不打算容纳“大家都为一位女性的离婚而欢呼,把离婚当成一次胜利”的结尾。这是我看这个片子最大的遗憾。
最后给一下原型苏敏阿姨的婚姻现状。
从苏敏阿姨离家开始自驾游,已经4年左右了。但她应该到现在都没有离婚成功:
“2024年6月,苏敏向网友求助,原因是她向丈夫提出离婚,对方索要50万。
7月15日,苏敏发布视频称,和孩子父亲经过调解,最终达成付给男方16万,签订离婚协议。
8月23日报道,苏敏离婚手续仍未办成,苏敏告诉记者,本来这两天要去办离婚手续,但因为最近电影(就是《出走的决心》)宣传出来了,对方又说再看看。”
不排除对方是因为电影上映了,想再敲诈她一笔费用。
一部展示她逃离婚姻的决心的电影,反而让她的离婚变得更曲折起来,这和前面说的“她因为不堪丈夫虐待而出走,结果出走后的每一份收入都得分丈夫一半”,加上不讲清楚她是否离婚的电影结尾,这些都构成了令人难堪的魔幻互文。
希望苏敏阿姨早日彻底逃离。
苏敏阿姨于2025年1月底晒出了离婚照,恭喜她!见: https://www.douban.com/people/53091490/status/5020897722/?_spm_id=NTMwOTE0OTA&_i=7965653kcG1D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