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年末档总有几部催眠电影,而今年的首席安眠大作当属《帕丁顿熊3》。影片刚放映半小时,便已成功入眠。
银幕上那个熟悉的帕丁顿熊带着一脸天真的表情,仿佛仍在努力讨人喜爱,然而电影的节奏却慢得令人倍感拖沓。开场的五分钟让人勉强觉得还算有趣,但一到秘鲁,剧情便显得过于牵强,笑点寥寥。影片中段将近一个小时的内容几乎毫无亮点,观众们似乎都在等一个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刻,但笑点始终缺席,发人生困。不仅我在半小时后便入睡,睡了十五分钟醒来左右一看,周围的观众竟也齐齐沉浸在梦境中。奥斯卡真的可以考虑为设立一个“最佳安眠奖”。
电影的演员阵容变动也是一大败笔。布朗夫人换了演员,艾米莉·莫迪默的表现也缺乏莎莉·霍金斯原有的那种奇特魅力。更令人困惑的是,有一个闪回场景竟然让霍金斯出镜,但配音却是莫迪默,显得突兀且不近人情。这种改动让布朗家庭失去了原有的温馨感,连经典的伯德夫人也几乎没了戏份,孩子们也几乎没几句台词,角色群像一下子失去了鲜活的亲切感。
而电影的反派设定更是乏善可陈。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不知道为什么要接这部戏,反派角色本身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发挥空间,平庸无力。这种缺乏深度的反派既没有带来应有的威胁感,也毫无趣味可言。观众们本该体验一次温馨愉快的家庭电影,结果却被强行拖进一场似是而非的三流“探险惊悚片”。这一设计不仅未能增加可看性,反而让帕丁顿熊原本的可爱亮点被彻底淹没。
至于本·卫肖的配音表现,实在是让人大失所望。本·卫肖的声音少了帕丁顿该有的真挚与纯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刻意的“端着”,仿佛时刻在上演“正宗英音表演课”,毫无天真烂漫可言。对于想学英音的观众来说,真心不建议以帕丁顿熊作为模仿对象,太装腔作势,没有“人味”了。
在影院熬过一个半小时后,旁边一个陪家里小孩来看的大爷也终于支撑不住,睡着了,还打起了鼾。
最后感慨一下,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这个片子是真没什么人关心了。
当年第二部上映时,光影谷的标记人数可是轻松突破十万(相关数据通过Wayback Machine查询),如今这第三部上映快半个月了,标记人数连一万都不到,讨论更是寥寥无几,几乎没人提起,彻底成了“无人问津的老IP”了......
建议想去电影院观看的人,别被光影谷短评区那些好评误导了。仔细看看他们写了什么,大多是在为自己所谓的“岁月静好”打分,而不是在为电影本身评分。这些好评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因为我在英国,所以我给好评。”
其实,这部电影中呈现的一家人的生活,包括帕丁顿熊的历程,和大多数在英国打拼的普通人、外来移民的真实生活毫无关联。所谓的“移民隐喻”更是牵强得可笑,因为这部故事甚至不在英国发生。但一些观众却能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美好的英伦生活”,这就像当年一群人看完《小时代4》后感慨“满满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青春”一样。 这样的评价和电影质量毫无关系,只能暴露一种错位的媒介理解能力和自我满足的幻觉。
